2018年3月26日星期一

菲律賓白龍王:風水的起源與發展,風水的發展曆史

中國的風水術,又稱堪輿術,是一種從古代沿襲至今的擇吉避凶的術數。中國人崇信風水,每逢婚喪喜慶,蓋房子、打灶、挖井、選墳地乃至於修橋築路等,都要請風水先生堪地利,看風水,擇良辰吉日。這種風俗,自古至今,長盛不衰,以致積澱為頗具特色的“中國風水文化”。現如今,中國風水文化已經深入世界各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正在討論中國風水的申遺問題。

究竟中國風水的發生發展的曆史如何呢?白龍王許大師今天簡單敘述中國風水史綱,供朋友們參考。

風水發源於中國,它和《易經》關系密切。《易經》是中國的一部最為偉大的書。要研究中國的學問,談中國的文化,不能不研究《易經》。中國文化思想的深厚、廣大及細密,其一切思想哲學基礎都與《易經》息息相關。《易經》應用於天道,例如天幹、地支、氣象與節氣;應用於地道,大地、山川、河湖、道路、城鎮、村落與住宅;應用於人道,人們的倫理觀念與行為准則等。

陰陽、五行是《易經》的基礎。風水這門選擇、布建人們生活環境的學問,是以《易經》為其理論基礎的,用《易經》的觀念來指導人們選擇、布局和建造周圍的環境。認為人要配合天、效法天才能興盛發展。違背天理人情,違背自然法則就會失敗遭殃。所以風水在選擇與布建生活環境時,總是要把城市、村落、住宅等與天象結合起來。“法天象地”,力求“天助、人助”。“萬物兼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使人和周圍的生活環境、氣候、天象、動植物、地形等達到協和、共進、互助的關系。從而達到“天人合一”、“天人相助”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境地。

殷周:萌芽時期

“風水”一語,最早見於托名晉郭璞所作的《葬經》,其雲:“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可見,風水本是古代相地術的兩大要素,它的核心是人們對居住環境進行選擇和處理。

到了殷周時期,已經開始了有文字記載的相地活動。如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大量的關於建築的卜辭,如作邑、作案、作宗廟、作宮室、作塘等等。

早在原始社會,先民就知擇地而居。《墨子·辭過》雲:“古之民,未知為富室時,就陵阜而居,允而處。”所謂陵阜,就是河流的台階地帶。許多考古遺址都是在靠近水邊的土坡上發現。先民生活在這樣的地帶,容易取水和捕魚,也不會受到洪水的淹沒。這正是後世風水師提倡的“近水而居”原則。

從考古發現的住宅看,位於氵產河右岸台階地帶的新石器時代坡遺址,幾乎所有的房屋都是坐北朝南,這樣可以取得冬暖夏涼的效果。這正是後世風水師提倡的“子午向”原則,歸納考古發現的遺址,先民對住宿的要求是,地勢要取坡度台階地;地形要選在河床邊;土質要幹燥.地基要堅實;水源要充足;水質要純淨;變通要方便;四周要有林木;環境要幽雅。這些條件都要通過相地才能達到,後世風水師很推崇這一套。

進入階級社會後,相地知識就豐富多了。

從甲骨卜辭和《詩經》看,商周時代已經對地形及水文有了明確的劃分。陸地分成山、阜、丘、原、陵、岡;河床地帶分為兆、廠、渚、滸、淡;水域類型有川、泉、河、澗、沼、澤、江、汜、沱、等。

《尚書·禹貢》是我國第一部區域地理專著,它以天然的山川、河流、海岸為界,將疆域劃分為九個大的自然區,稱為九州島。又按照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特點,記述了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流域間的二十多座山嶺,為後世風水師的“龍脈說”提供了依據。

《山海經》是我國第一部堪稱上古地理百科全書的文獻。它由《山經》、《海經》、《大荒經》三部分組成。《山經》又稱《五藏山經》,它依東南西北中方位,記述了447座山,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山嶽地理專著。《山經》記載了神秘的山穴,如《南山經》有“南禺之山……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則入,夏乃出,冬則閉。”

《管子》一書的《地員》《地度》《地數》等篇目是傑出的地學論文。《地員篇》論述了地勢、地形、土壤、水文,並以“五土配五音”,後來發展為“五音五行”的風水觀念。《地數》記述了土地表層與裏層的相應關系,指出“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鉛者,其下有銀。”“上有丹沙者,其下有注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銅金。”土地的表裏關系,正是後世風水師所想探討的。

《周禮》一書記載了與風水密切相關的土宜法,《司徒》篇雲:”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這就是說,以各種土地適宜於各類人民、鳥獸、草木的法則,辨別十二土地區域中各物名號,占視人民的居處,知道趨利避害,使人民旺盛,使鳥獸繁殖,使草木生長。

林尹在《周禮今注今譯》中,結合風水觀念說:“十二土,古王者封國時應天上星宿之位分為十二。《春官?保章氏》以星辨九州島之地,鄭注雲:大界則曰九州島,州中諸國之封域於星有分焉,其書亡矣。堪輿雖有郡國所入,度非古數也,今其存可言者,十二次之分也。星紀,吳越也。玄枵,齊也。{女取}訾,衛也。降婁,魯也。大梁,趙也。實沈,晉也。鶉首,秦也。鶉火,周也。鶉尾,楚也。壽星,鄭也。大火,宋也。析木,燕也。按十二土謂應天上星而分之十二土地區域也。”

不僅《周禮》有此記載,《逸周書?度訓》亦雲:“土宜天時,百物行治。”可見,“土宜”在先秦是通行的術語和方法。後世的風水先生很推崇土宜法,宣揚天地對應觀念,將天上的十二次與地面區域附會,劃分十二區域,作為判別吉凶的依據。可見,殷周先秦的相地知識為風水術的產生提供了前提。

秦漢:形成時期

而風水術的形成時期卻是秦漢時期。白龍王許大師認為,通常將這一時期分為兩個階段,即秦代和西漢時期。

秦代有了地脈觀念,秦代營建了巨大的土木工程。有陽宅阿房宮,又有陰宅始皇塚。阿房宮占地近三百裏,離宮別館遍布在山穀,以南山為宮門,以樊川做池子,阿房前殿可坐近萬人。始皇塚動用七十萬民夫,挖空了驪山,穿透了三重息壤,規模之大,真可謂空前絕後。這兩大工程的實施,說明秦代相地水平是很高的。

在這個時期內,大規模的宮室營建為風水術的形成造成了物質前提。董仲舒的陰陽五行學說和孟喜、京房等人的易學理論為風水以及一切術數提供了理論與方法。特別是東漢神學思潮使得建築中各種禁忌與迷信越發盛行,如“起宅蓋房必擇日”,“太歲頭上不能動土”已成為陽宅建築中應遵循的重要規則。

此時,陰宅風水理論也在漸漸形成。例如韓信年輕時,母親死,家裏窮,不能在村墓中葬母,就擇高敞地葬母。後來他功成名就,封為楚王。秦末另有李仲翔祖葬城紀,他三次夢見有人告訴他,葬地的山形如川字,法當戰死。仲翔不信,漢初果戰於狄道而死。

與風水活動頻繁的同時,秦漢時期還出現了一批有關風水的專著,如《堪輿金匱》、《宮宅地形》、《周公卜宅經》、《圖宅術》、《大衍元基》、《葬曆》等等。這表明,秦漢時期風水術已經完成了從實踐到理論的形成過程,也可以稱為風水學了。

隋唐:傳播時期

隋唐時期,隋宰相楊恭仁准備仁祖輩的葬地,請了海內有名的相地家卜地,這些人各有一套,楊恭仁不知聽誰的好。他就密派人回家鄉取葬地四角的土各一鬥,並在曆書上寫著地的形勢。相地家們都沒說准。有個叫舒綽的說:“此土五尺外有五穀,得其一即是福地,世為公侯。”楊恭仁請舒綽到其地察看,挖地七尺,果然發現一洞穴,貯藏七八鬥粟,這裏原是粟田,蟻啄而成穴。楊恭仁於是重賞了舒綽。

到了唐代,相地活動與風水術日益分化,風水術側重於看墳地,迷信色彩十分嚴重。據《通典》卷138引《開元禮》記載,唐代不論是官人還是庶人,只要死了,都要擇地擇日下葬,這成為一種很普遍的習俗。唐代還設有司天監,監裏的官員都懂風水術。

宋朝:興盛時期

宋代真正到達風水術盛行的時代,宋徽宗就是一個很相信風水的皇帝。他原先沒有兒子,有個叫劉混康的術士告訴他,京師西北隅地勢過低,如培築增高,當得多男之喜。徽宗就命令大興土木,疊起岡阜,高約數仍,後來果然得了兒子。徽宗就更加相信風水術了,改築延福宮,又命靈素擇地,修建上清寶篆宮,勞民傷財,導致國庫空虛、國力下降,政權衰敗。

在宋朝,葬地的好壞,被認為與吉凶有關。宋人認為舊墳地不宜葬。錢希白《小說》記載宋初,錢文炳的妻子死了,炳從小精於相地術,就在報恩院側的松林中選得一穴,有個僧人告訴他這裏已有古聖賢葬於此,不可重新營葬。文炳不從,掘地發現數重石板,石中飛出一枚黑蜂對著文炳的右眉一螫,文炳頭腫如鬥,當晚身亡。

但風水寶地不是人人都可享受的,土地各有其主。《夷志堅》敘述陳魏公父墓說,福建莆田有一塊富民的葬地,富民葬此處,子孫都病了。有個風水師說,這塊地應當賣掉才會斷除病根。後來,富民按風水師的意見賣了地,子孫的病就好了,而買地的一家不僅不病,還當上了宰相,風水師說這是地得其主。

明清:泛濫時期

但到了明清時代,風水術開始泛濫。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南京),為都城的風水花了不少精力。金陵城外諸山,都面向城內,有朝拱之意。只是牛首山和太平門外的花山,背對城垣,獨無拱衛之意,朱元璋為此悵然不樂。傳說他命刑部帶著刑具,將牛首山痛打一百棍,又於形象如牛首處鑿石數孔,用鐵索鎖轉,使之形勢向內。又讓人在花山肆行采樵,不讓有翠微生色。

後來,明成祖還是把都城遷到北京。在營建北京的過程中,始終是按照風水觀念進行的。如天壇圓丘西北有座坐西朝東的齋宮,其朝向很特別,與傳統的坐北朝南不一樣。這是因為,當時的人認為,皇帝到天壇祭天,蒼天是父,皇帝是天子,兒子在父親面前不能坐北朝南(居尊),否則違背了禮制。甚至齋宮的瓦都不能用黃色,而應用綠琉璃瓦,以示區別。

清王朝對陽宅建築也是很講究的。如頤和園的排雲殿就是風水極佳之處。排雲殿的位置處於從佛香閣至“雲輝玉宇”牌樓中軸線的中間,有神物保枯,穩居其中,取太平吉祥之意。殿中大廈上寫著“蕃厘經緯”“永固鴻基”。殿名是根據風水術祖師郭璞的詩“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台”中的“排雲”二字命名。排雲殿傍山依水,背靠蒼翠的萬壽山,面朝碧綠的昆明湖。慈禧太後的六十、七十兩次慶壽都在此地舉行。

不僅帝王之家注重風水,民間也普遍講究風水,以士人為重。《儒林外史》記載,范進的母親死後,范進請陰陽先生寫七單。當時的陰陽先生是專替喪家推算殮葬日辰,看風水,相地脈,替人家選擇吉日的職業術士。七單是記載死者入鹼時辰,觸犯禁例和七七日期的單子。為“謝風水”,范進花了不少銀子。陰陽先生說當年山向不利,只好把棺材擱在家裏不葬。終日打聽風水寶地,以圖得到吉祥的後果。


白龍王公眾微信號:wlfengshui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