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承負”,是道教教理中非常有特色的思想。即一人作惡殃及子孫,或一人作善佑及子孫的主張,任何人的善惡行為都會對子孫產生影響,而人的今世禍福也都是先人行為的結果,如果祖宗先人有過失,由子孫承受其責任。
《太平經》卷三十九載:承者為前,負者為後。承者,乃謂先人本承無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積久,相聚為多,今後生人反無辜蒙其過謫,連傳被其災,故前為承,後為負也。負者,流災亦不由一人治,比連不乎,前後更相負,故名之為負。負者,乃先人負於後生者也:病更相承負也,言災害未當能善絕也。
《太平經》中這段文字,將道教固有倫理中“承負說”思想闡述得十分深刻,道教承負觀卻把來世報應的承擔者,說是為現世善惡行為主體的子孫,即主張以作惡殃子孫的承負說。
人生觀,是對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對於人類生存的價值和意義的看法,人生觀由世界觀決定的。道教的人生觀是由道教的世界觀決定的,道教認為,任何事物的起因和結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今生作惡,來世或子孫要承擔。它的主體善惡行為對子孫負責。承負,是宇宙人生的一種規律,也是道法建立的根本。整個道法的理論體系,都以承負為基礎。世界上的其它宗教、哲學、科學也都談到承負。道教認為我們的命運雖然有既定的因素,但通過現生的努力和奮鬥,還是可以改變的,即是道教所言“我命在於我,不在於天”。但宿命論者則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這種論斷是很極端和危險的。道教承負觀,它更強調今生,宿命論講的那種機械因果觀,在道教看來都是錯誤的。
那麼,道教是如何闡述宇宙人生承負的原理的呢?
要相信有前生,有後世。
人的一生,僅僅是生命延續中的一段時光。《雜集論》雲:“時者謂因果相讀流轉,假立為時”。生命像鐵環一樣,一環套一環,人的一生一世,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環節。這個環節跟一個人的前生有關系,他不能離開前生;這個環節,還會影響到生命未來的發展。生命像流水,人的一生猶如流水中濺起的一片浪花,浪花雖是短暫,但生命的洪流,卻永無窮盡地延續。生命的延續不是一成不變的,命運的改變主要取決於我們的心念和行為。假若一個人的心念和行為都是善的修養,那麼生命和精神會得到升華。反之,心念和行為都是惡的,生命就會逐漸墮落。
要相信有善有惡。
《道德經》雲:“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道教格言“境由心造”,是說人的行為有善,有惡,善惡是相對立的。同時這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由於心的一念化生出來的。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人們對善惡的認識各不相同。有人認為:對我有好處是善,反之是惡。因此,在不同人的眼裏,站在不同的立場,善惡的標准也就不一樣。所以,對於不懂道教承負觀的人,是很難正確認識的。對善惡的定義,在道教儀范《太霄琅書十善十惡》中講得很詳細。
要相信有業有報。
業是一種行為,主要有善惡兩種。道經雲:“以常清常靜心為善業根,以不善心為惡業根。心常清常靜,故世界常清;心汙穢故,世界汙濁。”《太平經》解承負訣中指出:“凡人之行,或有力行善,反常得惡,或有力行惡,及得善,因自言為賢者非也,力行善反得惡者,是承負先人之過。”就是說明人一旦做了善行或惡行,將來會流其後世成承五祖。由於一般人愚癡,認為做惡事無人知道,只要沒有受到法律的懲罰,他就會若無其事。但道教的承負觀認為善惡到頭終有報,至於什麼時候產生呢? 只是時間的問題,有可能自己承擔,有可能是來生的子孫,乃至承負三千歲。
道教的人生觀是積極的。主要表現於以下幾點
要從道性的立場來看人生。
道祖言:“一切萬物悉有道性”。“一切萬物,都有道祖靈性”。“萬事萬物莫不是仙,亦皆道氣。”我們各人所具的本性,原是萬能萬得,與仙無異,只因為一念妄念,為妄念貪欲所蒙蔽,才輪入苦海。雖然如此,但我們的道性終無損滅,人人皆可得道成仙。道經雲:“萬物是未悟的仙,仙是已悟的眾生。”我們具有道性,未來終當成仙,生命的價值崇高之極。今我們幸得人身,應努力為善,清除妄念貪欲,充分發揚善的本性,達於仙的境界。
要從道行的立場來看人生。
世界的美醜、人生的苦樂,皆由人的行為所招致。人身、口、意,可以為惡,也可以為善。為惡者,意念上的妄念、貪欲、恚怒邪思;行為上的殺生、偷盜、邪淫;語言上的綺語、兩舌、欺誑。為善者,意念上的不淨觀、慈愛觀、承負觀;行為上的戒殺、為善;語言上的真誠語、關懷語,和氣語。而這些善惡之行,在於人之一念之差,故而祖師告訴我們要淨化意念,創造我們美好的人間仙境。
以承負的立場來看人生。
承負,以承為前負為後,這是宇宙萬有生滅變異的基本法則,其特點是負由承生,事待理成,所應之承,必有所應之負。人生的承負有善惡兩面,做善因獲樂果,做惡因獲苦果,承負通於後世子孫。如現在的境遇美好,固不必躊躇滿志;如過去的境遇困苦,也無須怨天尤人。由於過去先人和自身前世行善使現在的境遇美滿,現在若不繼續行善,未來必然困苦,由於過去做惡使現在的境遇困苦,現在若能努力向善,未來的境遇也必將改善。所謂鑒承知負,對於我們立身處世大有裨益。
綜上所述,道教的人生觀基於道教的承負觀,這種人生觀是積極的、樂觀的、創造的人生觀,了解承負觀,要我們止惡揚善,淨化生命的本性,發揚人性中最美好的本性。若人人能如此,則世界也就會轉化成人間仙境了。
道教的承負觀,縱橫無窮的宇宙人生,包括無盡的空間與時間,其中的錯綜複雜,千頭萬緒,除了具有真實智慧的神仙、聖人之外,我們凡夫很難窺其奧妙。就好像拆開一台電視,裏面的線路千條萬條,除專業人員了解它,又有誰能了解它的原理呢?道教的承負關系,猶如一條永不停止的河水,又怎麼能從中截斷來觀察說明呢?每個人期盼人生充滿遠景美滿,就要破除心中的種種妄念,建立起清靜無欲的完美心理。道祖淳淳告誡我們:“萬事萬物都具有神仙之悟性,只是人們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能得道。”要人們積極主動自覺行善,因為這些善行仍然在來日會有好的收獲,人生難得,千萬不能玩物喪志,頹廢灰心。
世人皆知,一個人不能沒有希望,有了希望,人才能活得有意義。道教的人生目標是修成一個人格完美的人——神仙。道祖說人人皆可成仙成神,這在道教中是一個共識。所以,有道教承負觀的人,內心必然對於未來充滿樂觀和希望。具道教承負觀者明白,每個人,只要努力改造自己,明日之我必可優於今日之我,明日之子孫必可優於今日之子孫。
故一個人樹立道教承負觀後,利益眾多
可以使人們獲得正確的人生觀。
道教承負論詳盡剖析宇宙人生問題,目的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有悲觀和樂觀兩種。悲觀的人認為人生短暫,精神空虛,人活著就是在等待死亡。樂觀者認為快樂過日子,但他們只是抱著“及時行樂”的觀念,用狂歡、縱欲、熱鬧來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靈,可他們也無法知道真正的人生。而道教的人生觀,它既不屬悲觀,也不屬樂觀,我們就用儒家的“中庸”來稱它,又稱為“中觀”。
什麼叫“中觀”:既不哭啼地悲歎人生,也不渾噩地虛度生命。它能用凡人未有的智慧目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惱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實性,把握人生的准確方向。當然有人認為道教是悲觀消極的,因為它倡導“無為不爭,物我兩忘”。其實,道教承負觀只是不“諱疾忌病”,根據承負法則直言而已,並不是真正悲觀的。世人都知道,人生時常充滿著苦惱。世界哪一樣是真實永恒的呢,道教的承負觀,首先要認識人生是苦惱的人生,然後分析這些苦惱都是自己無知貪欲招來的,所言“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因此,人人都靠自己去克制自己的苦惱。最後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要度自度人,利己利人,多為別人服務,行十善道。道教承負觀者深信:要想自己和子孫後代快樂,一定不能把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只有萬物都能幸福快樂,個人才會得到幸福快樂。
可以使人積極奮發向上。
道教在“否定”人生一切後,使人不會盲目地貪戀、追求,這樣才能積極地為社會服務,當高度地肯定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白龍王
道教承負觀又認為萬物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天地是大宇宙,而我是小宇宙,小宇宙生活於大宇宙之中。因此,要犧牲小宇宙(我),完成大宇宙,不能自私自利,要為大宇宙中的萬物而奉獻自己(有慈愛和同的精神)。
道教反對命運操縱於他人或神之手中,認為自己做的得由自己承當或後代子孫承擔。所以,人人要刻苦耐勞,積功累德,為了明天,為了子孫,必須獻出我,獻出今天。道教勸人要“少思寡欲”,並沒有要人逃避責任,道教要人“無為而無不為”,不能做獨善其身的“自了漢”。
可以淨化世人心靈。
每天打開電視、報紙,總看到一些人犯了“殺、盜、妄、淫、貪”的新聞。在這些犯罪人當中不會有一個真正的道教徒,因為真正的道教徒會嚴守五戒的,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登仙之首基。承負論告誡眾生,要想做“人”,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此次暫且不論下世如何,只看眼前。人不殺生,社會上不會有殺人犯;人不貪,世界上不會有戰爭;人不偷盜,生活裏不會有小偷;人不邪淫,社會上不會有破壞家庭倫理的人;不妄語,社會上不會有詐騙犯。
可以使人得到真正的快樂人生。
1、恬淡自然,常應常靜,不生煩惱。
2、在生活當中仿效學習水的善德,對人接物學習水的涵養和和氣,能隨處而安,貞靜自守。
3、對待人生的各種問題,能依道教的教理得到合理和圓滿的答案。
4、對自己的前途、命運、歸宿以及成敗保持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理念。篤信承負,培養自己自尊自信自強的人格。最終,道教承負論絕不會放棄對自我、對萬物、對眾生,乃至對整個人類生存的宇宙美好的期望,只要堅持“生活道教”思想,人生是幸福的,前途是光明的。
菲律賓道場:0063-917-8534408
廈門道場:0592-5021408或wx: 1390508340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