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傳統,到了你這裏是否還可以繼續傳承?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祭祀祖宗、延續香火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三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
一、清明節,在春分後第十五日,又叫踏青節;
二、七月半,又叫中元節、鬼節;
三、十月一,又叫十月朔、寒衣節、冥陰節。
春秋兩祭民間有句話,叫“清明時節人找鬼,中元時節鬼找人”。
所以每年的清明節,人人為了讓逝去的親人不孤獨,也讓他們的安息之所安全,便紛紛上墳掃墓,焚黃掛白,也就是燒紙錢,掛紙錢,借以紀念先靈,證明此地安息者還有後人牽掛,旁人就不敢在墳頭動土、影響先靈,如此是為春祭;
到了中元時分,人們勤勞兩季之後,無論什麼作物的新鮮產品都要出市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孝順的民族,有好東西自然先讓先輩品嘗,所以就請先輩的靈魂回來品嘗鮮品,於是就有了秋祭。
無論春祭還是秋祭,在祭拜祖先的過程當中都可以對我們的曆代宗親進行超度法事。“從道教來說,超度就是通過法師自己的內煉請出祖師或者一些道教的神仙們,把沉淪在陰間的亡魂或者還滯留在人世間的亡魂救出來,然後通過神仙的指引,希望亡魂早日登東方青華極樂世”。
時下臨近清明,我們去祭拜祖先,就是為了在這個過程當中對先人的亡魂進行供養。此外,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在清明節回家祭祖,為了能夠給身在他鄉的善信提供方便,所以曆年來,各地道觀均會在清明節舉辦超度法會,或誦經,供燈,隱態第三方讓所有的亡魂得以解脫。所謂超度的功德澤及七玄九祖,蔭及子孫後代。
祭祖是改運的最快途徑按時間來論,春祭主祭祖者上半年的運勢、秋祭主祭祖者下半年的運勢。
每當清明、中元兩節的時候,我們就要到祖墳前燒紙,給逝去的親人送錢,這是中國的習俗,是孝順子女悼念親人的方法。但有一點,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給親人上墳燒紙錢,以孝舉來寄托哀思的同時,自己的運氣也會改變!
從道教的觀點來看,在生命的天道輪轉裏,我們每個人都是靈魂的寄主。已離世的人,肉體雖已消亡,但靈魂還在,也就是道教裏講的命魂不滅。人死後,靈魂會再經輪回。但這個等待的過程可能會持續很久,也許是十幾年或幾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在此之前,他們就會一直在鬼魂的狀態中苦苦等待。他們有的在生人的家裏逗留,能看見自己親人的一舉一動。有的到處遊蕩,成了孤魂野鬼,過著更為淒慘的日子。這時,如果親人為他們做超度或者攝召之後聽經聞法,他們就能夠得到天尊和神仙的慈悲指引下,擺脫鬼魂的狀態,走向更光明處。在等待輪回的日子裏,他們和我們活著的人一樣,都希望活著的親人能給他們一些吃的,更盼望著能給他們送來錢財。即使再入輪回,其命魂是依舊不變的,後人的香火及祭祀,先人的命魂依然可以接受到!從而有了最直觀的變化,那就是香火得以延續!香火延續的基礎就是率先讓祭祖者的運數得到增強。
每到清明、鬼節、寒衣節,我們給過世的親人燒紙錢,讓他們也有准備過節的錢財和時間,能夠過上快樂的節日,我們活著的人運氣也自然會好起來,做事也會更順利。因為過世的親人有了錢,就不會常常糾纏著我們要錢,須知,被鬼魂糾纏者,就是陰氣上身,我們活著的人,是陽氣越旺運氣越好,身有陰氣,做事又怎麼會順利呢?再說,買燒紙並不會產生多少花銷,所以何樂而不為呢?運氣好了,多掙些,不但是我們每個人的願望,更是我們祖上所樂於見到的。所以,作為他們的親人,我還能視燒紙送錢為可有可無嗎?關於上墳燒紙,有的地方習俗,是在上午燒,不能過午時的十二點,也有的地方,要等到天黑了再燒。總之,按各地的習俗就是,只要是燒了,把話說到,他們都能夠收到所送的錢,能夠收到親人所送的禮物,也能聽明白我們所說的每句話。所以,我們若是能知道逝去的親人活著時喜歡吃些什麼點心,可以多准備一些,與紙錢一起送給他們。他們過得好了,也會在暗處幫我們,我們也就做事更順,發才也就更容易。這就是為什麼,越是經濟發達的地方,人們越講究逢年過節時給親人上墳燒紙,不是他們有了錢才這樣做,而是他們知道這樣做的道理。
上墳燒紙能夠改變我們的運氣,知道了這一點,以後就要更加注意,爭取將這一孝舉做得更好;有不同觀點者,也是機緣不到,待機緣成熟時,自會明白這一道理。祭祖的方式不僅限於掃墓、燒紙等;
孝親祭祖是風水之源我們找風水要找源頭,風水不好,招不著才,或者有Z難,去廟裏拜拜求求,請大師指點指點,這是輔助性的辦法,不能在根本上改變我們的命運。
在這裏要告訴大家,孝親祭祖才是風水之源。想想我們的生命從哪兒來的?從父母那裏來的。那父母祖先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根!我們澆水的時候,要連根一起澆,根深蒂固,枝葉自然茂盛,家族興旺。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不是開玩笑的。
人的福報來自於哪兒?來自於孝順父母,這是第一條。
張善信家平常有做祖先超度及風水,他為什麼相信這個?因為張善信過去碰到一個大師,他說你這個人有祖宗的德在,不然你就早死了。他一想,小時候從樓上摔下來,沒要命,當時很奇跡,摔下去不會說話。在外面也沒人管,躺那兒兩個小時自己恢複了,就鼻子底下落一個疤以外,臉上的疤都全好了。張善信當時就想,人家說祖宗之德是真的還是假的?他們老家是在河南洛陽,有一年他回到家裏,張善信的大伯給他拿出族譜他才知道,原來他們家四代以上有一個太爺爺出家當道士了,做監院了。這才知道原來是家族有人在宮觀修行,行善積德,才能保佑他這個子孫後輩。回到家裏,他就讓道長每年給他做超度祖先。
現在我們去祭祖,是不是真能想起祖先的好處?思祖先之恩,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祭祖的時候,燒香成為陽,燒紙成為陰。古時候老人家都會講,那個家裏沒香火了。沒香火什麼意思?還沒有子嗣。香火還代表財富。祭祖時要虔誠,我們現在家族能興旺,全是祖宗積德。
孝親祭祖是風水之源
各個地方的祭祀風俗不同,我們可以根據各地風俗祭祀祖先。即使在外面工作不能回去,也可以遙祭,朝老家的方向燒點兒紙,燒點兒香,這叫不忘根本。而且只有發此等虔誠之心,才能改變自身的運勢及磁場。往往,超亡度孤法會也是這個道理,為什麼白龍王許老師親自主持的一場法會下來很多人的運勢和現實情況得以改變?往往道理就在這裏:懂得感恩圖報,才可以獲得祖先的護佑和眷顧,家族的運勢才會更好。如果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沒有顯露紀念祖先的心意,那就是不孝的一種表現。
紙就用那種傳統的黃紙,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發心如何,是否真誠祭祖,是否感念祖先之福澤庇佑。當然,宮觀裏的冥文金紙錢效果會更好一些。
祖先就是我們這個家族的根。我們看這個樹,樹根不動,樹枝再擺,擺一會兒就會停下來;但是樹根一旦動了,那這個樹連根拔起就死掉了,所以根很重要。為什麼這麼講?跟你同名同姓的人很多,為什麼你發財了?他卻倒M了?包括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的,命運也各不相同,這就是祖宗積德護佑。你要真明白這個道理,就會長時間思念祖宗之德。
為什麼要延續香火?所謂“香火”,是指用於祭祀祖先或神明的香和燭火。最早見於《晉書·藝術傳·單道開》:“ 陳郡袁宏為南海太守,與弟穎叔及沙門支法防共登羅浮山,至石室口,見道開形骸如生,香火瓦器猶存。”
後來引申為祭祀祖先的人,意思就是給祖先上香的子孫、後裔或血脈上的繼承人。該引申義的出處最早見於元明時期,如元代馬致遠 《嶽陽樓》第二折:“但得一男半女,也絕不了 郭氏 門中香火”;又如流傳更為廣泛的《水滸傳》,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銷金帳,花和尚大鬧桃花村》:“……他只有這個女兒,養老送終,承祀香火,都在他身上。”
華夏民族原是父系社會,生個兒子叫有了香火,沒有兒子叫斷了香火,表象上是重男輕女,實質上是在父系社會,女子出嫁後,唯有男子才能傳承家業。而之所以要祭祀祖宗,是為了不忘本。華夏文明不崇拜萬能的造物主,而是崇拜傳承這個文明的列祖列宗、先賢先哲。
我們感念祖宗的恩德,通過上香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崇拜,傳承我們的文明,也用這樣的方式教育子孫,不忘家國乃至華夏文明的根本;這樣一種文化傳統的具體表現,就是華夏文明中的姓氏、家譜、尋根等,都是為了讓中國人不要忘了民族的傳承。
上香祭祀是最通俗的紀念方式。所謂斷了香火,擔心的不是生男生女,而是擔心後人忘記列祖列宗。香火,是祖祖輩輩用來喚醒家國認同的一種文化儀式,正是通過一家家的香火傳遞,傳承了華夏文明,才如同點點繁星一樣,造就了華夏文明燦爛無比的精神世界。
正因為如此,我們如今還知道誰是孔子、歐陽修、范仲淹等等的後代;正因為如此,哪怕先賢先哲沒有自己的後代,華夏文明也能夠在精神上延續了他們的香火,我們傳頌他們的精彩人生,讓他們在精神國度見證華夏文明的起起落落。
桃園三結義,劉關張焚香敬告天地,千古忠義就在那一爐香火中,萬古風流就在那一爐香火中,哪怕撚土為香,撚的也不是迷信,而是信仰。
所謂“道由心學,心假香傳”,我們正是借助香火來傳遞民族的文化、承接祖宗的血脈。因此,中國人不只給祖先上香,也會給有功德的神明和先賢先哲上香,我們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他們的崇敬,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感恩,表達自己對他們的認同。
正因為敬天法祖,正因為感恩先賢,我們才要上香;正因為要傳遞正確的價值觀,正因為要以具象化的方式傳承文明,我們才要上香。上的是香,而表達的是我們的心意與精神,所以上香不是迷信,而是中國人的信仰表達方式,華夏文明就是在這一代代香火當中得到傳遞。
我們給華夏先祖、神仙、先賢、先烈、好人、善人、民族英雄上香,然而沒有文化的人卻喜歡嘲笑上香愚昧,殊不知,上香恰恰就是文明延續的具體現象。
上香祭拜,就是中國人對善良、忠義的表彰,他們或者樸素或者土氣,卻絕不低俗,也不愚昧,因為這就是中國人給予先賢先哲、祖先神明最直接的贊同,也是對華夏民族的精神財富所作出的最好弘揚。
對於傳統文化白龍王許老師希望大家遵循“信而不迷”的原則,感謝古人智慧帶給我們的指點,同時相信自己的努力和判斷。
菲律賓道場:0063-917-8534408
廈門道場:0592-5021408或wx: 1390508340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