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十五,最適宜朝真禮拜誦持經典。
西方有量子力學,道家有天地陰陽。道教認為人與宇宙自然息息相關。天體的運行,地球地理、季節氣候的變化,無時不刻影響著人體、情緒和運勢。保持人的陰陽平衡,才能保持情緒的穩定。要保持人體內的陰陽平衡,必 須做到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
農曆初一、十五,海洋潮汐的變化因月亮的盈虧影響而達到蕞大值,我們人體內部血液湧動的“潮汐”也達到了蕞大值,陰陽失衡,我們的情緒因此陷入極端的狀態中。極端的情緒直接影響我們的行為運勢。
從科學的角度來理解,初一十五朝真祈福誦持經典,是為了讓我們安靜下來,用自己的力量主動抗衡宇宙自然帶給我們的極端情緒,在神前虔誠上香,俯首禮拜誦讀經典,以清淨身心,從而遠離意外與禍患。
初一十五,朝真祈福始於先秦
先秦時期每月的朔望即初一十五就有祭祀的禮儀,漢代劉熙所著《釋名》一書記載“朔望祭曰殷奠,所用殷眾也”,即在初一、十五舉行大祭。但是先秦時期的朔望殷奠僅針對大夫以上階 層,在逝者死後尚未下葬之前,若逢初一、十五則舉行重大的祭祀。畢沅解釋說:“朔奠謂未葬前,月朔大奠於殯宮。今若有新物,則其禮如朔之奠。大夫以上則朔望大奠,若士則朔而不望。”這一禮儀並沒有普及到全民,只針對中上等貴 族。
經南北朝時期寇之謙改 革,燒香求願成為道教必修功課,每月初一、十五是道教重要的齋日,《無上秘要》卷九七對此記載“凡修七轉之道,每以月朔、十五日及八節之日齋戒”,所以初一、十五成為道教及男女信民燒香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朔望燒香朝真祈福的禮儀由此得以形成。
初一十五,齋戒是前提
齋戒的概念,古已有之。中國人的信仰,歸根結底是敬天法祖的信仰。在對上天的神明和遠祖進行祭祀的時候,進行“齋”的儀式,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專門講述祭祀禮節的《禮記·祭統》中說:“齋者,精明之全也,然後可以交於神明也。”
《說文解字》中作注釋為:“齋,戒潔也。”意思是說,齋最初的本義是指潔淨和禁戒。“齋”,在很大程度上相當於“戒”的含義,所以在先秦典籍中,經常能夠看到二字連用的情況。
如《墨子·天志篇》雲:“天子有疾 病禍祟,必齋戒沐浴,齊(齋)戒以告鬼神。”不僅如此,在一向“敬鬼神而遠之”的儒家思想中,也出現了齋戒祭神的語句。
《孟子·離婁下》中說:“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雖然不談鬼神,但是在孟子的言語中,依舊保留了對“天”和“上帝”的崇敬;並且告知了通天通神的方法————齋戒。
經雲“五濁惡事,難通清淨之天。”齋戒是“形神清淨”的手段,只有形神清淨了才可以上感高真,下度幽魂,真 正實現初一十五上香禮拜趨利避害的目的。這也正是,為什麼道 教 徒在初一十五齋戒的緣由所在。
廈門道場:0592-5021408或wx: 1390508340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